第9章 大明的工匠,朱由校的图纸-《明末:崇祯你先别登基容我诈个尸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而些匠人也不负所望,很快便开始商议起来。

    “皇上要的是能够在纸上留下黑色痕迹的新式笔,笔芯可以用石墨或是炭粉来做。”

    “不行,只用石墨或是炭粉的话,塑形太难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加一些可以粘结的东西进去,树胶、鱼胶、或是别的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胶不行,会包住石墨,让它变的画不出线条来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用粘土,和石墨粉混在一起,先加水塑形,然后再送窑里烧制干结。”

    “...........”

    华夏的工匠,向来不缺少探索的精神。

    特别是在朱由校点明了方向之后,他们只是片刻时间,便已确定了初步方案。

    一根圆柱形的木棍,从中间剖成两半,这一点没有任何技术含量。

    剩下的就是,石墨粉和粘土的配比。

    既要保证做出来的铅芯有足够的硬度,还要保证能够书写流畅,这是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粘土加多了,铅芯便太硬,写在纸上留不下笔迹。

    粘土加少了,笔迹是有了,但是铅芯会太软,吃不上力,稍稍一摁,便会断掉。

    材料是不缺的,在吴淳夫的大印下,只要是他们需要的,库房都无条件支持。

    一群工匠分成了数个小组,按照不同的比例方案,分头行事。

    不到一个时辰,五支样笔便送到了朱由校面前。

    样笔长约七寸,粗细是按照他的要求制作的,很合适。

    笔杆是松木的,还散发着松油的清香。

    唯一不同的就是里面夹着的笔芯,石墨含量有所区别。

    拿起一支,用刀子削出尖来,随意的在纸上划了一道。

    清晰的线条,留落纸上,美中不足的是铅芯有些硬涩,手感不是那么的流畅。

    换上一支,同样的力气,线条浅了一些,更硬涩了。

    等五支全都试了一遍后,朱由校很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这些笔,完全可以按照后世的那种方法来进行区分,比如,1h,2b之类的。

    遗憾的是,没有橡皮可以用。

    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。

    握着铅笔,他仿佛又回到了穿越之前的岗位上,坐在桌前不停的写画着。
    第(2/3)页